當處身逆境之中,個人情緒以至家人關係往往大受影響,若能及早培養個人情緒抗逆力,除了有助保障精神健康之餘,又能否鞏固家庭關係、改善家庭功能?「賽馬會家伴毅行計劃」於2020至2022年透過以實證為本的方法,提供三層預防服務,目標正是協助參加者提升個人以至家庭的情緒抗逆力。
實踐與研究有如一銀的兩面,彼此相輔相承。「家伴毅行計劃」的開展,建基於一個核心理論基礎「情緒抗逆力」(Emotional Resilience),並運用實證有效的「認知行為治療」介入模式,協助出現情緒困擾的家庭服務對象,計劃最後亦透過實證研究方式確認服務成效,以深化日後的家庭服務內容。
計劃推行期間,正值本港疫情肆虐,許多社會服務均受社交限制措施影響,然而本計劃的培訓及輔導服務工作,加添資訊科技的配合元素,並使用混合模式(網上+實體)推行,不但增強了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同工駕馭網上服務的能力及信心,於疫情期間仍不懈提供專業服務;亦讓參加者在隔離限制下仍可接觸輔導服務,情緒上獲得承托及支援。
計劃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辦,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並與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合作推行,由黃富強教授擔任計劃總監。
「賽馬會家伴毅行計劃」在2020開展時,許多港人及家庭正值因新冠疫情及社會事件,面對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及壓力。計劃希望以實證為本的方法為家庭成員提供預防性的輔導工作,提升個人情緒抗逆力,緩解案主及其家庭受精緒困擾的情況。
在服務設計上,計劃以三層預防工作為主軸,包括第一層為公眾提供情緒管理的工作坊、第二層為有情緒受困人士提供治療小組,及第三層為情緒高危人士提供個人輔導。
在服務對象方面,計劃分別涵蓋公眾及專業兩個主要範疇。在公眾服務層面,計劃籌辦了以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實體講座,從而提升大眾對情緒健康的關注及意識;同時建立網上平台,設計一套可供大眾自學的情緒管理課程,並輔以練習工具等,方便參加者因應個人及家庭生活安排,靈活學習及方便應用。
至於專業培訓方面,計劃期望為前線提供家庭服務的社福同工,帶來深度且實務的情緒管理技巧訓練,希望整體上提升業界在情緒管理的專業服務,當中包括三次為期三天的基礎及進階培訓、每月督導訓練,並輔以網上教材套、網上輔導工具系統等等。
社會服務具備高度的實務性,但同時不可忽略實證基礎,以確保服務能為對象帶來成效。本計劃運用「情緒抗逆力」作為主要理論框架,所謂「情緒抗逆力」又即情緒靭性,是指個人在面對負面情緒經歷時產生積極情緒的能力,而可迅速從困難中復原過來,在壓力、挫折和逆境中仍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情緒(Coping ability)。
美國心理學協會(2012)則定義為「當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重大壓力源 (如家庭和關係問題、嚴重的健康問題或工作場所和財務壓力等等)……能進行良好適應的過程。抗逆力是包括從這些困難的經歷中 “反彈” 。」
個人情緒對家庭其他成員有直接影響,若家庭中常被負面情緒籠罩,家庭功能的運作亦會出現不良情況。所以擁有良好的情緒抗逆力,是讓家庭能維持著健康狀態的重要元素。
整個計劃以一套三階段的預防及介入的服務模式,為出現情緒問題的家庭提供預防及早期介入服務。計劃因此開發及驗證一份社會生態情緒韌性量表(Social Ec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從多系統角度來評估個人的情緒靭性狀態,當中包括情緒彈性 (Emotional flexibility)、應對能力 (Coping ability)、善待自己 (Self-kindness)、共通人性 (Common humanity)、家庭支援 (Family support) 及社交支援 (Social support)。
計劃與多家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合作,讓服務受眾填寫情緒評估量表及問卷,並為情緒靭性水平不同的參加者作出分層,通過社工安排的小組面試後,作出合適的介入服務。
第一階段是適合所有對家庭情緒抗逆力及認知行為治療法有興趣的人士,計劃提供了一系列有用的心理教育資源,與各機構合辦以家庭功能及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工作坊,向大眾介紹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基本概念,從而提升參加者對有關主題的認識。
在數碼時代中,學習需要具有靈活及互動的元素,團隊因此設立網上平台,為公眾人士提供4個自學課程。參加者可以學習「認知行為治療」的理念,增強面對個人/家庭中常見困難的技巧,以處理日常面對的家庭或情緒困擾。網站上亦為機構同工提供與案主互動的服務工具,例如就案主填寫及記錄的情緒溫度計,作出跟進及回應。
團隊又結合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的實務經驗,以「情緒抗逆力」為理論框架,製作一套共六章的工作坊資源手冊。手冊內容以憤怒、焦慮、抑鬱、孤獨、失望、內疚這六種常見情緒作為篇章,每個章節涵蓋工作坊簡報、講解重點內容、參加者互動環節等細節(如問答、分享、迷思、個案等),並特別加入日常家庭處境作例子,幫助參加者在實際家庭生活中應用所學的情緒管理技巧。
為讓社工掌握舉辦工作坊的基本技巧,所有社工會先接受專業培訓,深度學習處理家庭風險因素的知識和認知行為治療技巧。
第二階段是為量表問卷結果顯示受情緒及家庭問題困擾的參加者,提供一個6節的認知行為治療小組。此小組是將認知行為治療融合於中國文化價值觀中,使參加者認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採用概念,了解及處理情緒及家庭困擾。
由於當時受疫情限制措施影響,團隊因應實體及視像模式的治療小組需要,特別製作網上開組的執行指引及內容工具套材。套材內,詳列每個開組步驟及相關教材物資,透過指導參加者檢視情緒溫度、自我分析身心思維、審視核心信念、分辨思想陷阱等,配合五常法作的操作實踐。
帶組社工會先接受為期一年的認知行為治療培訓和督導,內容包括三天認知行為治療基礎訓練、三天認知行為治療體驗學習、三天技巧培訓及九個月小組督導。
第三階段是為量表問卷結果顯示情緒高危、有需要接受個人輔導的受助者而設,由與計劃合作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及其督導,為有關對象提供認知行為治療的個人輔導,計劃亦為社工每月提供督導訓練及輔助套材資源。
為了從多角度評估介入模式的運作及成效,以了解有關服務對家庭服務受眾的影響,計劃採用了多個量表在介入前及介入後收集數據,以量度參加者的情緒抗逆力、家庭功能及負面情緒作為研究變項。當中包括︰自行制定的社會生態情緒韌性量表(Social Ec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麥克馬斯特家庭評估量表McMaster Family Assessment(Boterhoven de Haan et al., 2015)及抑鬱、焦慮和壓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e Scales-21(DASS-21; Lovibond & Lovebond, 1995)。
第一階段是適合所有對家庭情緒抗逆力及認知行為治療法有興趣的人士。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間,全港17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與團隊合作舉辦了51節情緒工作坊,共745人參加。工作坊結束後,參加者被邀請填寫意見問卷,共有481份問卷完成收回。
當中88%參加者認同情緒工作坊實用或非常實用,85%的參加者對情緒和家庭風險因素,及處理情緒問題時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技巧的理解和認識均有所提升。
第二階段是專為受情緒及家庭問題困擾的人士。團隊與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合作,在一年間共提供了50個共6節的認知行為治療小組,每組由6至8人組成,共輔導了336名受情緒及家庭問題困擾的參加者。
這些參加者要先填寫心理評估量表,在參加小組前、後及小組完結後三個月,亦會被邀請填寫問卷,共有270份完成問卷。為評估認知行為治療的有效性,團隊另外招募了208名參加者作為控制組。
結果顯示,參加者情緒抗逆力的六個範疇均有所改善,家庭功能問題及負面情緒亦有所減少。至少超過三分一參加者在抑鬱、焦慮及壓力,原本處於中至極嚴重水平,小組後自評各方面的負面情緒均有改善。其中壓力徴狀的減少顯著,本來有近六成人處於輕度至極嚴重壓力水平,介入後減至約15 %,超過8成人處於正常水平。
為了進一步了解認知行為治療小組輔導的介入效果,研究團隊進行了個多層次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支援的增加顯著減少了家庭功能問題,即家庭支援在情緒抗逆力六大範疇中,對影響家庭功能方面擔當最關鍵的作用,意味著參加者可透過不同方式,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心理或物質上的支援,以改善家庭功能及運作。
第三階段是為心理評估量表的結果中顯示情緒高危人士提供個人輔導,共有123人參加,當中有68人在輔導前、後及三個月後,完成問卷調查。團隊共招募了63名參加者作為控制組。
研究結果顯示,在個人輔導後,參加者自評的各種負面情緒癥狀都大大減少,分別有5%和10%參加者回復至抑鬱和焦慮的正常水平,更有約一半即50%參加者壓力水平回復正常。
與控制組相比,參加認知行為治療個人輔導的人士,在接受輔導介入後的情緒抗逆力和抑鬱癥狀都有顯著改善,亦得到更多家庭支援。另外,接受個人輔導的參加者一般較高危,受情緒困援的狀況相對嚴重,或未能透過六至九節的短期個人輔導達致顯著改善的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三階段之預防及介入模式(廣泛預防、選擇性介入及特定性介入策略),並以認知行為治療作介入框架,能顯著提升香港家庭成員的情緒抗逆力、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此模式於未來可考慮用作家庭社會工作的實踐框架,藉此透過不同層面的介入服務改善香港家庭的家庭功能及精神健康。
研究亦發現,情緒彈性及自我關懷(包括善待自己及共通人性)能顯著減輕高危家庭成員的負面情緒。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未來在推行各類輔導介入服務時,可考慮以加強情緒彈性及自我關懷作關鍵輔導介入的重點,藉此提升情緒健康。
此外,研究團隊亦建議強化家庭服務社工的培訓,學習實證為本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並參與一系列的督導訓練,藉此強化前線輔導技巧及能力,以便能更有效地處理個案的家庭或情緒困擾問題。
計劃中開發及驗證的社會生態情緒韌性量表(Social Ec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成果,已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及刊登,詳情可參考論文內容。
欲知更多詳情,可參考「賽馬會家伴毅行計劃」網站︰https://jcfer.socialwork.hku.hk/#/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