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作為社會基石,在香港既承載文化傳統價值,亦面臨現代化的衝擊。針對婚姻危機,心理學界發展出多種實證為本的介入模式,其中哥特曼(Gottman)博士夫婦創立的哥特曼模式夫妻治療(Gottman Method Couple Therapy, GMCT)具有系統性和實證研究。該療法奠基於長達 40 年的研究,透過觀察數千對夫妻互動, 歸納出夫婦婚姻關係好壞的關鍵差異(Gottman & Gottman, 2008)。
目前香港缺乏科技輔助婚姻治療的實證研究,東華三院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探討結合PPG心率手環科技的哥特曼模式夫妻治療之療效,評估其治療因素及對婚姻關係的促進作用,並在香港婚姻輔導中的應用潛力與限制。
哥特曼模式夫妻治療
約翰哥特曼(John Gottman)與茱莉哥特曼(Julie Gottman)夫婦發展出包含九大要素的伴侶治療架構,稱作「哥特曼模式夫妻治療」。
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 PPG)心率手環技術應用
PPG光學感測器能透過LED光源與光電檢測器,以非侵入方式測量皮下1毫米處微血管的光反射波動以推算心率,從而監測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Karavaev et al., 2021)。
以PPG等技術輔助社工介入服務逐漸成新趨勢,透過分析心率頻譜中的低頻功率(LF, 0.04-0.15Hz)與高頻功率(HF, 0.15-0.40Hz),可有效反映壓力水平與情緒反應,因 兩者分別對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心率的調控機制(Aimie-Sallehet al., 2019; Chung et al., 2021; Li et al., 2018, 2019)。
東華三院朗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於2024 年9 月至2025 年1 月期間,以便利樣本的方式招募共82 名香港成年參與者。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參加結合PPG 心率手環科技的哥特曼模式夫妻治療(實驗組)或在同一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提供的其他現有婚姻介入方案(常規治療對照組)。
實驗組的參與者參加了2 次、每次2 小時的團體小組、一次3.5 小時的團體日營及1次夫婦個別諮詢,共計8.5 小時的介入方案。每個小組由四對夫婦(共八個人)組成,由社工負責分配小組。在整個8.5 小時的課程中,參與者需佩戴情緒手環監測心率,以助估算壓力水平並識別情緒。同時,帶領小組的社工向參與者提供了有關每次小組期間其壓力水平和情緒變化的反饋。
對照組的參與者接受了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目前提供的現有服務和介入方案。這些介入方案包括與婚姻相關的講座和工作坊,以及支援指導和輔導服務。對照組的參與者在介入期間沒有佩戴情緒手環。
研究採用了 5 個量表以評估參與者的婚姻調適、家庭功能、生活質量、情緒調節困難、以及關係中的親密度。這些量表包括︰
1. 婚姻調適量表
2. 家庭整體功能正向評定量表
3. 世界衞生組織幸福指數
4.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
5. 個人關係親密度評估量表
研究數據所見,實驗組在介入後顯著提升了婚姻調適與生活品質,簡單時間效應亦顯示了實驗組的生活品質在介入後有顯著提升。此成效可歸因於哥特曼模式夫妻治療強化情感連結的機制與PPG 技術的即時生理反饋協同作用,令參加者的婚姻關係在介入後得到改善。
具體而言,情緒手環提供的客觀情緒數據,可能幫助夫妻意識到衝突中所喚起的生理狀態,從而更有效運用「嘗試修復」策略,這與哥特曼理論中「轉向而非背離」的核心原則,形成實踐層面的互補。
同時,兩個月追蹤數據顯示生活品質改善仍具持續性,但婚姻調適效果出現減退,反映短期密集的介入方案,雖能快速啟動改變動機,卻仍需後續維持機制以鞏固成效。畢竟,婚姻是一段需要雙方長期努力維繫的關係,介入方案的效果能否維持,亦取決於介入後的持續跟進。
今次是香港首度引入PPG 心率手環科技應用於婚姻治療,是一項社會服務的創新嘗試。情緒手環具備的即時生理監測功能,主要價值在於能將抽象的情緒互動,轉化為可量度的生物標記。在僅8.5 小時的短期介入框架下,PPG 技術可以發揮輔助治療的功能,社工可透過手環數據所生成的圖像化報告,協助夫婦看清並察覺自己與配偶情緒,從而進一步採取合適的應對方式。當參加者可即時觀察PPG 數據變化,並因實踐合適的應對技巧而目睹數據改善時,便能具體感受哥特曼理論的成,因而提升治療動機與依從性。
根據研究結果及實務操作經驗,為進一步提升小組介入的成效,提出以下幾點方向性建議:
首先,建議延長小組的節數,以深化情緒調節學習。目前的小組設計僅有4 節,時間安排較緊湊,可能限制了夫妻在情緒調節方面的學習進度。建議將小組節數延長至6節,讓參加者有更充裕時間學習與應用。
其次,建議增強情緒手環的使用頻率與靈活性。鼓勵參加者在日常生活的不同情境中使用情緒手環,提高情緒手環的使用頻率,協助夫妻更全面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並學習如何有效調節情緒。
第三,建議引入生活化的情緒表達工具。考慮到今次小組的參加者普遍對情緒表達較為陌生,且不善於表達感受,小組進行時,可引入一些簡單且生活化的情緒表達工具。例如使用情緒卡片或情緒日記,讓參加者能以輕鬆自然的方式表達情緒,透過持續記錄和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逐步建立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從而更好投入及掌握小組學習內容。
最後,建議在小組進行期間透過線上資源平台,為參加者提供相關的影片、文章及互動工具。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夫妻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運用小組中所學的技巧,進一步鞏固情感連結與溝通模式的改善,並提升小組介入的長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