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混合服務模式實證研究及實務手冊︰解鬱身心舒展班

手冊連結

 

計劃源起︰ 

在現今的香港社會,許多人正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卻因社會污名化的影響, 未能及時尋求專業協助。中醫學中的「鬱證」正是一個與情緒健康密切相關的概念。 鬱證被歸類為內科範疇,其特徵包括咽喉或胸部的阻塞感、疲勞、睡眠障礙及腸道功 能失調等身體症狀。這種慢性疾病不僅影響個體的身體健康,更對心理狀態造成深遠 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身心靈治療小組,旨在透過關注身心阻塞的情況,幫助參加者逐步改善身心健康。

理論框架︰

中醫鬱證理論

鬱證在中醫學中屬於內科範疇的診斷分類。中醫將鬱證概念化為一種與身心健康有密切相關的病理狀態,常見的身體表徵包括咽喉或胸部塞感、疲勞、睡眠障礙及腸道功能失調等。鬱證屬於慢性疾病,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可造成顯著影響。

西醫鬱證理論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抑鬱症被視為為軀體症狀的障礙。一些西方醫學研究者提出,習慣性壓抑情緒可能會損害個人免疫功能,並引發各種心理及生理問題。在一系列的研究中,Pennebaker 指出,抑制思想和感受會增加內部應激反應(Consedine, Magai & Bonanno, 2003)。持續的生理應激反應會引起皮質醇水平升高。在長期的抑壓情緒,會增加免疫力功能失調,情緒障礙、頭痛、高血壓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

氣滯綜合症

在現代醫學中,氣滯綜合症常與西醫的抑鬱症相提並論 (V. Scheid, 2013)。氣滯綜合症的臨床表徵包括情緒及行為抑制,及類似阻塞的身體症狀,而這些症狀在西醫的抑鬱症中亦常見。在過去,氣滯綜合症曾被視為中醫對西醫抑鬱症的診斷的對應概念(Ng et al., 2006)。相關研究顯示,氣滯綜合症與西方的抑鬱及焦慮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 (Ng et al., 2012)。儘管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疊,但氣滯綜合症和西方抑鬱症在概念、臨床表徵及患者特徵上仍可作區分。

氣滯在字面上是「不流動」、「堵塞」。而抑鬱狀態則以情緒低落和絕望感為主要特徵。氣滯被歸納入內科問題,其身體症狀更為突出,而抑鬱症的症狀以多為與情緒、認知及行為的改變相關,被歸類為精神疾病。由於氣滯不帶有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標籤,華人面對氣滯時一般不會抗拒尋求治療。

介入方法及模式︰

是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討「解憂身心舒展班—混合模式介入」對改善個人身心靈的健康,課程中運用WhatsApp群模式與實體小組課堂互相交替進行8節的小組課程,結合傳統面授的學習,和以WhatsApp群組平台提供多樣靜觀感官體驗,加強參加者練習和實踐八段錦及穴位按摩的成效。

研究採用了3個量表以評估參與者的綜合正念水平、身心靈健康、以及鬱結水平,包括:

1.五因正念量表(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DM)

2.身心靈水平量表(Body-Mind-Spirit Well-Being Inventory, BMSWBI)

3.鬱結水平量表(Stagnation Scale)

研究結果及討論︰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練習八段錦及穴位按摩對鬱證及身心健康的改善效果。本研究以社區人士為招募對象,介入方式採用混合模式進行小組介入,結合實體小組與線上自主練習。研究採用方便取樣,並對小組設立三次測試,分別為前測(T0)、後測(T1)及追蹤測試(T2),測量工具為五因正念量表(FFMQ),身心靈健康量表(BMSWBI),及鬱結水平量表(Stagnation Scale)。

在小組結束後輔以聚焦小組訪談。所獲量表數據使用SPSS 22.0 進行分析。按照配對樣本結果,發現參加者在小組結束後及結束後一個月,針對鬱證水平,正念水平、身心靈健康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根據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參加者的鬱結狀態與身心靈健康密切相關,這印證了中醫理論中身心一體的整體觀念。所獲訪談數據使用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通過結合線上及線下的學習,參加者同意參加方式更具彈性,可豐富學習經驗。

混合模式︰

本研究探討混合模式(線上結合線下)小組介入在中醫鬱證在八段錦及穴位按摩的支持下,對個人身心靈及執著改善的效果,發現此模式能有效促進成員間的持續互動與支持,相較於傳統純面對小組,具有以下優勢:

  • 強化溝通連結

        ※混合模式小組成員不僅在實體會議中分享經驗,更透過線上平台(如通訊 軟件或專屬論壇)進行日常交流。

        ※這種「持續性互動」使成員能即時分享育兒挑戰、情緒狀態或成功經驗, 形成更緊密的支持網絡。

  • 提升自我覺察與信任感

        ※透過每日線上分享與回饋,成員逐漸培養對自身情緒與行為的覺察,並因 他人的共鳴與支持而增強安全感。

  • 介入效果更持久

        ※傳統小組的互動僅限於固定會議時間,而混合模式的「無間斷支持」使舒緩鬱證的學習與應用延伸至日常生活。

        ※成員回饋指出,線上討論能即時解決當下困境(如情緒爆發時的應對),避免問題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