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 SEN)兒童的家長經常承受多方面的壓力來源,包括子女的行為挑戰、學業困難與對未來的焦慮(Platt, Williams & Ginsburg, 2016)。這些壓力若未能妥善調適,不僅有機會導致家長的身心健康惡化(Kamaruddin & Mamat, 2015),亦可能加劇家庭衝突,影響親子與夫妻關係。
研究亦指出,家長的情緒狀態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情緒調節與行為表現方面尤其明顯。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結合資訊科技進行心理介入的可行性與成效,以促進SEN家庭中的情緒韌性與整體福祉。
CBT 強調透過認知重構與行為調節,幫助個體識別並改變不適應性信念與行為反應,以達致情緒調節與壓力緩解的目標。國際研究已廣泛驗證CBT在SEN照顧者群體中的有效性與跨文化適用性(Fordham et al., 2018)。相關外地案例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有助我們進一步探索CBT介入在提升SEN家長與子女情緒調節能力方面的應用潛力。
本研究計劃「壓力即刻走」小組採用創新的混合式服務模式,結合資訊科技與面對面服務,以提升女性照顧者的情緒韌性及家庭應對能力,以回應SEN兒童家庭面臨的情緒壓力與管教挑戰。整體介入活動分為三大模塊:
首先,認知行為治療(CBT)小組模塊旨在增強參加者之情緒彈性及社交支援。第二模塊為家庭活動,著重促進家庭成員間之互動與合作。第三模塊則是電子資源支援,透過WhatsApp及社交媒體平台定期推送多媒體材料,包括情緒控制技巧、減壓方法、管教策略及自我善待概念。
鄰舍輔導會為育有3至16歲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家長或照顧者,舉辦了六次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活動,包括4 節認知行為治療小組、2 節親子活動及電子家課。為評估活動小組的有效性,是次研究共有49 對親子作為實驗組參加者及56 對親子作為對照組參加者,於活動前後完成填寫問卷,並就各個研究變項進行兩組比較。
研究採用了5 個量化量表以評估參與親子關係、家庭功能問題、家長的負面情緒指數、感知壓力指數及情緒抗逆力。這些量表包括︰
1. 親子關係量表(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Scale, C-PRS)
2. 家庭整體功能正向評定量表(General Functioning Subscale, GF6+)
3. 積極與消極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
4. 感知壓力量表簡版(Perceived Stress Scale-4, PSS-4)
5. 社會生態抗逆力量表(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SERS)
從實驗組的數據顯示,大部分研究變項皆朝向研究所預期的方向。實驗組家長在介入後,於情緒抗逆力、應對能力、善待自己、家庭支援及親子關係等方面皆出現顯著或邊緣顯著的改善,同時在負面情緒及感知壓力方面有所下降。從簡單效應分析可見,這些改變並非偶然,而是在介入前後持續存在,顯示本研究設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影響力。
進一步的交互作用分析亦證實,實驗組相較對照組在上述變項的變化幅度更大,介入效果更為明顯。這些結果為本研究所提出的介入模式提供了具體數據支持,並說明透過結合認知行為治療與資訊科技的做法,能有效支援SEN兒童之家長,在提升家庭福祉方面具備實務意義與推廣潛力。
參與者對小組活動的整體回饋非常正面。大部分家長認為活動具高度可行性和實用價值,尤其電子通訊工具的運用在促進資訊流通、情緒表達及親子互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降低了參與門檻,提升了活動的延展性與靈活度。
總結而言,這項研究強調了整合心理健康與家庭支持策略的介入方法,在提升家長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方面具備實務效益。研究結果可見,參與者在情緒抗逆力、應對能力、善待自己及家庭支援等心理社會指標上均有明顯改善,肯定了以CBT為基礎的混合服務模式對提升SEN家庭整體福祉的實效性。然而,部分變項的改善幅度較小或僅呈邊緣顯著,仍有進一步發展空間。
首先,感知壓力及情緒彈性的變化雖有正向趨勢,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可能與心理壓力調節所需時間較長,以及個別家庭面臨的外在壓力挑戰有關(Ho & Liang, 2021)。建議未來延伸介入時間,或加入「壓力管理與情緒穩定」專題小組,持續協助家長學習情緒調節策略,例如正念練習、認知重構與自我照顧技巧。
其次,家庭功能問題雖有改善,但效應值偏小,反映家庭互動模式較難於短期內出現大幅轉變。為深化這方面成效,可考慮引入家庭層面的共同參與設計,例如親子溝通訓練、伴侶情緒支持活動或家庭會議技巧工作坊,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與合作,進一步提升整體功能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動結束後若缺乏持續性的支援與互動,可能導致家庭支援感下 降。建議未來在小組結束後,建立延伸支援平台,例如定期舉行家長網上交流會,或透過即時通訊工具與家長保持聯繫,讓他們即使在忙碌生活中亦能隨時獲得資訊與情 感支持,鞏固社會連結與學習成效 (Wong, 2023)。
未來研究建議可延伸探討不同模式與頻率的介入策略,並進行長期追蹤,以確保成效的持久性。同時也鼓勵發展更多可負擔、易接觸的介入渠道,讓更多照顧者能在生活繁忙的狀況下,依然獲得所需支持。唯有透過這樣多層次的支持架構,我們才能真正為SEN兒童家庭,營造出更具關懷與穩定性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