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混合服務模式實證研究及實務手冊︰智NET家長靜觀課程小組
育兒壓力是為人父母中常見的情緒壓力,當父母在無法達到個人對為人父母的期望、無法完成為人父母的義務,以及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援,這些因素都是構成育兒壓力的主要因素。有必要製定一個有效的介入計劃,以管理育兒技巧及改善香港父母身心靈的福祉,有利兒童的整體發展。
正念教養理論
正念教養(mindful parenting)的概念由 Kabat-Zinn(1997)首次提出,其核心要素包括自我意識、對當下覺察、關注、理解、接納和同理心等,父母應該對孩子的需求保持敏銳的感知,即時關注和理解孩子語言和非語言化的表達,恰當和正向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小組治療
小組治療能夠高效且有效地解決最常見的困擾問題。根據歐文·亞隆(Irvine Yalom)的觀點,小組治療中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大量的支持、幫助他人和向他人學習的機會、普遍性(即他人也有類似問題)以及受他人進步影響的希望感,都使得小組治療與個體治療同樣有效。
藝術治療
使用表達性藝術來強化非語言溝通技巧,透過增強同理心與具身化(embodiment)來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Hildebrandt et al., 2016)。藝術治療提供了建立同理關係的機會(Durrani, 2014),而手工和材料導向的藝術創作則為父母提供了感官體驗(Henry, 1992)。通過將藝術治療應用於小組中,幫助父母在創作過程中理解他們的孩子,認識孩子的優勢,並理解他們在與孩子關係中的角色。
是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家長靜觀管教 — 混合模式介入」 對改善家長的情緒及親子關係的成效,課程中運用WhatsApp群模式與實體小組課堂互相交替進行8節的小組課程,結合傳統面授的學習,和以WhatsApp群組平台提供多樣靜觀感官體驗,加強家長練習和實踐的果效。
研究採用了5 個量表以評估參與者(家長)的教養正念水平,綜合正念水平、教養壓力、教養幸福感以及家長的行動和接納能力,包括︰
1. 教養中的人際正念量表(Interpersonal Mindfulness in Parenting, IMP)
2. 五因正念量表(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DM)
3. 教養壓力量表(Parenting Stress, PS)
4. 教養幸福感(Parenting Well-being, PW)
5. 家長接受與行動量表(Parental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PAA)
育兒壓力
本研究聚焦於家長的育兒壓力,發現家長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承受顯著的心理負擔,這些壓力源包括孩子的行為問題、學業表現、家庭互動緊張,以及自身的情緒管理 困難。研究結果顯示,家長若能有效減輕育兒壓力,將更有能力應對教養挑戰,並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係。
在參與正念育兒訓練後,家長表現出現以下改變:
混合模式
本研究探討混合模式(線上結合線下)小組介入在育兒支持中的效果,發現此模式能有效促進成員間的持續互動與支持,相較於傳統純面對小組,具有以下優勢:
※混合模式小組成員不僅在實體會議中分享經驗,更透過線上平台(如通訊 軟件或專屬論壇)進行日常交流。
※這種「持續性互動」使成員能即時分享育兒挑戰、情緒狀態或成功經驗, 形成更緊密的支持網絡。
※透過每日線上分享與回饋,成員逐漸培養對自身情緒與行為的覺察,並因 他人的共鳴與支持而增強安全感。
※傳統小組的互動僅限於固定會議時間,而混合模式的「無間斷支持」使育兒策略的學習與應用延伸至日常生活。
※成員回饋指出,線上討論能即時解決當下困境(如孩子情緒爆發時的 應對),避免問題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