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混合服務模式實證研究及實務手冊︰繪本的寶藏(社交X情緒)小組
對於學前兒童來說,故事對他們的語言、思維、遊戲和情感發展尤為重要。他們會以故事來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向他人講述自己的經歷。學前兒童的生活、談話和夢境都離不開故事,這是因為故事能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自己的世界。在故事中,孩子接觸到比日常對話更豐富的語言,並透過故事學習新詞彙和進階的語言結構。
有見及此,為幫助年齡介乎3 至 6歲幼童有效學習社交,提升他們對情緒覺察及調節能力並降低焦慮的情緒,香港青少年服務處針對幼童焦慮情緒及社交需要,特別自行研發設計了《來自秘密花園的禮物》、《小黑貓、小花貓與神奇果子》、《小黑貓、小花貓與心靈肥料》等多本與兒童社交情緒內容相關的繪本,並運用數碼科技將繪本內容製作成線上版本,方便於小組進行期間播放,讓參與兒童同步參與學習,亦方便分享給家長們與子女重溫內容。
學術、社交及情緒學習協同模式(CASEL Model)
社交情緒學習是一套教學方法,旨在推廣並強調社交、情緒技能與其他校本課程(如數學、科學等)同樣重要。美國心理學學者Roger Weissberg及美國教育家Timothy Shriver於1997年提出學術、社交及情緒學習協同模式(CASEL Model)。概念是指個人社交與情緒學習核心能力,即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社交覺察(Social Awareness)、人際關係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和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彼此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CASEL, n.d.;Weissberg et al., 2017)。
學前兒童的社交情緒發展為幼童在兒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更長遠的社交情緒發展奠定了基礎(Denham, 2010),而在早期成長階段為幼童提供有利學習條件有助他們語言和社交情緒能力的提升(Farkas et. al.,2020)。早期的社交情緒能力與個人日後在社交、情感、學術和職業方面的能力息息相關(Durlak et. al., 2011; Hackman, 2012)。
運用繪本作社交情緒學習的好處
Gunawardena 及 Koivula(2024)指出,教師運用教學性故事來促進社交情緒學習能提升學生的正向行為,並強調故事能激發深入討論,對於社交情緒學習方面有巨大影響力。教學性故事為培養兒童在自我覺察、社會覺察、人際關係建立及決策能力等方面的情緒智商提供了有用的資源。事實上,故事的典型敘事結構、角色、主角、經歷、問題或情節,都能激發思考、引起好奇(Landrum et. al., 2019),並建構與重建知識。
本港學前兒童焦慮症盛行率
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於2024年7月發出流行病學與研究期刊,當中有關焦慮症議題的資料顯示,不同國家或地區學前兒童焦慮症的盛行率約為10至20%。香港城市大學於2013至2014年期間進行的本地問卷調查顯示,香港有16% 的兒童焦慮程度高於正常臨界值。焦慮症的中位發病年齡約為 6 歲。
根據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於2013年至2022年的數據顯示,全港共有4,191名兒童被診斷為有焦慮問題或焦慮症,年齡介乎2至12歲,當中74%在接受評估時年齡為 4 至7歲,男女比例為51:49。上述數據顯示,兒童焦慮問題在本地屬於常見現象,並多在學齡前及初小階段出現(Chu & Lau, 2024),值得社會各界關注與及早介入。當學前兒童感到焦慮時,可能會出現哭泣、生氣、逃避、僵住、依附,甚至發脾氣等表現。受影響的情況可以有多種形式,包括高度的情緒困擾、避免參與重要活動(如上學或與同儕互動),以及家庭功能的受損。此外,亦可能出現各種身體症狀,例如頭痛和腸胃不適等。
在2023年4月至2025年6月期間,本研究共招募了82位年齡介乎3至6歲兒童,實驗組為35位,對照組參與者為47位。參與者兒童會接受繪本的寶藏(社交X情緒)小組的介入,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社工為其舉辦4節小組活動,以提升兒童情緒管理及增進社交情緒學習能力。小組將以實體形式進行,繪本內容將以影片形式呈現,並運用資訊科技元素延伸活動設計,例如為家長進行數碼創作培訓以及錄製繪本與後製每節小組完成後,社工會透過WhatsApp把預先錄製的線上繪本傳送給幼兒的家長,家長可以在家中與幼兒進行繪本時間,深化幼兒在社交及情緒的學習。
研究採用了4 個量表以評估參與者(家長報告)的社交情緒學習水平,情緒調節能力、. 幼兒焦慮水平、家庭功能,包括︰
1. 社交情緒學習簡式量表 — 家長版(The SSI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Brief Scale – Parent Form)
2. 情緒調節核驗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 ERC)
3. 幼兒焦慮量表(Preschool Anxiety Scale, PAS)
4. 家庭功能評定量表(General Functioning Subscale, GF6+)
實驗組兒童在接受4節、每節1小時的小組活動後,於社交情緒學習的五個維度(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巧、做負責的決定)、情緒調節能力、負面情緒(情緒失序性/消極性)、廣泛性焦慮及社交焦慮等9個研究變項上均呈現顯著改善。
總體而言,本研究證實「繪本的寶藏(社交X情緒)」小組活動有效提升兒童的社交情緒學習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並顯著降低負面情緒及焦慮水平。人際關係技巧作為關鍵中介變項,對減輕廣泛性焦慮具有重要作用。未來介入措施應進一步聚焦於強化人際關係技巧的訓練,並結合繪本及資訊科技元素,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模組,以持續優化兒童的社交情緒學習及心理健康。家長參與的延伸活動亦有助於鞏固學習成果,為兒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整個活動設計以繪本故事為主軸,帶出焦慮情緒、換位思考、非暴力和雙向溝通的訊息與及人際溝通的重要技巧,讓幼兒在觀賞線上繪本、玩遊戲、繪圖及問答遊戲中輕鬆進行社交情緒學習。從幾位家長們的意見反映,「小朋友可以好好地控制情緒」、「在堂上學到的技巧能回家嘗試。 如小朋友曾經在家中玩耍時說出:「吸氣,慢慢呼氣」、「讓女兒知道吃神奇果子就能聽到對方的心底話」、「囡囡從故事角色中學習,比起就這樣說教更容易接受及建立良好品德性格」中亦可知幼童學習後回家亦能運用小組中學習到的技巧,幫助他們改善負面情緒及人際溝通技巧,值得關注幼童情緒社交需要的家長及團體借鏡。
根據依附理論,當年幼孩子感受到可靠、溫暖且充滿關懷的關係時,能建立幸福感,從而促進安全感,減少焦慮和壓力,有助孩子進行社交互動和有效管理情緒的能力。透過這樣的關係,孩子也學會了同理心,並對他人變得更加關注和關心(Danham & Burton, 2003)。考慮幼童的主要社交對象仍是家中主要照顧者,家長若能同時參與活動,與孩子同步學習社交情緒,了解孩子的情緒需要,建立共同的溝通語言及情緒管理方法,相信有助孩子全方位實況練習不同情景的處理,有助家長引導孩子於不同場景運用適當的技巧處理情緒及人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