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混合服務模式實證研究及實務手冊︰安全圈養育課程

手冊連結

 

計劃源起︰

成功的親子關係建基於身體上的親近行為和情感上的連繫,包括撫摸、親吻、擁抱和凝視等行為,並伴隨著着真實的情感交流(Kanieski, 2009;Klaus & Kennel, 1976)。因此,要成為一位具備敏銳感應度和積極回應度的照顧者,首先需要了解自己作為嬰孩時期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以及處理相關情緒,以致在育兒過程中,可以駕馭因孩子尋求安慰而引發的個人不安情緒。

為提升父母的育兒自信、增強他們應對孩子負面情緒的能力及促進親子關係,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特別為育有0 至6 歲幼兒的家長安排以廣東話進行的安全圈養育課程。課程旨在提升父母觀察孩子需要的能力和增加自我依附關係需要的覺察,從而協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的關係,培養長遠健康的親子關係。

理論框架︰

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比(John Bowlby)提出,嬰幼兒天生傾向與重要的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這些照顧者扮演着「安全基地」的角色,讓孩子能安心探索周圍環境,並在需要安慰或保護時回到照顧者身邊。依附系統的演化是基於生存需要,嬰兒靠近照顧者以助提升生存的機會,確保安全並獲得所需照顧。當孩子感到壓力、害怕或疲倦時,會通過哭泣或靠近照顧者來發出求助信號。當他們感到平靜時,則會探索環境,從中學習和成長。這種探索對兒童的發展至關重要,但前題是孩童需要知道照顧者能隨時提供支持下,才有可能順利展開(轉引自 Kim et al., 2018)。

安全圈養育課程是一個廣泛應用的介入手法,目的是增強父母識別和理解孩子情感信號和需求的能力;同時鼓勵參加者反思自己依附關係中的內在工作模型,以及在與孩子情感互動時如何被牽動情緒(Cooper et al., 2009;Woodhouse et al., 2018)。

安全圈養育課程以心理教育小組形式進行,通過教學、觀看家長與孩子互動的視頻片段,以及小組討論和反思,強化父母育養孩子的能力。課程以依附理論及研究為基礎,強調父母作為孩子的「安全基地」,讓孩子自由探索,並在他們需要安慰時給予恰當安慰。

介入方法及研究設計︰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及香港浸會大學研究團隊在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間合作,一共招募了77位育有0至6歲幼兒的家長,其中實驗組為40人,對照組為37人。

實驗組成員接受安全圈養育課程介入,在此計劃中,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為實驗組成員舉辦8 節安全圈養育課程小組活動,以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安全感。計劃安排包括:(1)開設4至5個安全圈養育課程小組,每組招募6至8位家長;(2)課程共包含8 節,每週進行一節,每節時長為1.5 小時;(3)由註冊社工擔任小組帶領者,透過影片片段及預設問題引導討論與反思,並安排一人一部「平板電腦」幫助參加者仔細留意影片,特別是親子互動片段,繼而分析片段以了解整個安全圈的不同概念,重點關注家長對其教養方式及原生家庭經驗的反思能力。

而對照組成員在研究期間將不會接受安全圈養育課程或其他相關介入服務。

研究採用了6個量表以檢驗安全圈養育課程在家長反思功能、親子關係、應對兒童負面及正面情緒、個人幸福以及家庭功能的有效性。這些量表包括︰

1. 家長反思功能問卷(PRFQ: 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

2. 親子關係量表 (CPRS-SF︰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Scale - Short Form)

3. 家長對子女負向情緒的反應量表(CCNES︰Coping with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Scale)

4. 家長對子女正向情緒的反應量表(CCPES︰Coping with Children's Positive Emotions Scale)

5. 世界衞生組織幸福指標量表(WHO-5︰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Five Well-Being Index)

6. 家庭整體功能正向評定量表(General Functioning Subscale, GF6+)

研究結果︰

本研究旨在評估安全圈養育課程對家長反思功能、家長對子女正向或負向情緒的反應、幸福指數及親子關係的影響,並探討其介入效果與作用機制。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多個方面呈現顯著或接近顯著的進步。首先,家長對子女心智狀態的興趣與好奇顯著提升,反映更主動理解子女內心世界的能力;其次,家長對子女負向情緒的應對轉至鼓勵表達與問題導向,減少限制情緒表達,而對正向情緒的鼓勵表達亦增加,顯示家長更能肯定子女的情緒狀態。

本研究證實,安全圈養育課程介入有效提升家長反思功能、改善情緒反應模式並促進親子關係親密性,尤其在減輕負向情緒反應及增強正向情緒支持方面表現突出。

參與課程的家長分享,指「了解到小朋友以父母為中心,安全感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關注,(這樣)才能放心探索世界,在需要時便回到父母身邊求安慰,令我更了解在什麼時候向小朋友做適當的反應或伸出雙手幫助」、「填滿自己情緒杯,對自己認識多了,了解對小朋友有大白鯊音樂處理」、「在女兒哭泣時,控制自己不要被大白鯊音樂影響,嘗試和女兒同在,幫助她平復心情」。由此可見,參與課程後,家長更能同理孩子的感受,反思自己消極回應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總結及建議︰

綜合研究結果及家長分享可見,安全圈養育課程對於育有0 至6歲嬰幼兒家長有明顯成效。課程有效幫助父母理解年幼子女情緒需求及探索世界所需的安全感,從而學習選擇更正向的應對方法,減少使用懲罰、淡化方式處理,鼓勵子女表達,降低親子衝突,增加親密感。更重要是介入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家長反思功能,明白自己因成長過程中依附關係造成的情感脆弱性,令面對子女情緒問題時有所影響;亦幫助父母了解如何應對育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情緒,成為孩子「更大、更強、更有智慧和友善」的強大支柱,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是次活動以面對面形式進行,並安排一人一部「平板電腦」幫助參加者透過影片片段及預設問題引導討論與反思。現今資訊科技發達,網上通訊軟件普及化,大部分人都對使用通訊軟件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若小組能以網上進行,參加者於家中參與,孩子便可留在熟悉的環境,有助減少因與母親分離而出現焦慮和不安,避免打擾母親參與學習討論。此舉不僅可增加母親參與投入度,亦可減少機構安排人手照顧幼兒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