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混合服務模式實證研究及實務手冊︰提升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家長的情緒抗逆力計劃

手冊連結

計劃源起︰

育有SEN 兒童的家長面臨多重壓力。SEN 兒童的家長經常因孩子的學業成績不佳、睡眠和行為問題,以及對未來的擔憂而感到焦慮。他們還會面對更多的家庭衝突、親子關係危機和夫妻關係危機,而家長的壓力和焦慮型養育方式亦會顯著影響兒童的焦慮程度。

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的家長,可能引發出一系列身體症狀及心理健康問題,如高血壓、皮質醇水平上升、免疫功能下降及生活滿意度降低。因此,紓緩家長的焦慮和壓力對於改善兒童及其家庭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目前,針對SEN 兒童家長的循證、系統化和標準化的介入措施仍然不足。社會福利署和教育局的現有課後照顧計劃,雖然為SEN 學生提供學業支持、技能培訓和家長教育,但對於SEN 家長的心理健康方面支援有待加強。為了增強前線社工的能力,並為SEN 兒童家長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有迫切需要開發一套循證、系統化和標準化的介入措施,以切實回應家長的需要。

理論框架︰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是一種結構化且有實證基礎的心理治療方法,結合了認知和行為技術,旨在處理各種心理問題。CBT 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認知重構、行為激活、問題解決和放鬆技巧,這些方法對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等狀況非常有效。

此外,CBT 還融入了正念等新方法,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特別是用於管理ADHD症狀。結合這些不同方法,令CBT 治療方式能因應特定群組的需求而靈活調整,例如是服務兒童、青少年等不同群組。

 

在支援SEN兒童的父母方面,CBT 亦顯示出潛在的效益。研究指出,CBT 介入可以增強自閉症及智力障礙兒童父母的心理靈活性,降低他們的壓力水平,並改善家庭互動。針對殘疾兒童照顧者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小組形式還是透過電話的CBT 介入措施,均顯著改善了其心理健康,顯示提供CBT 介入方式具靈活性。另外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智力障礙兒童的父母認為,只要CBT 治療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就可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專為SEN兒童家長設計的CBT,預期能提供重要的支持並帶來正面的成效。

本研究計劃實施一種新的混合式服務模式,將通訊科技與面對面服務結合,以提升家長的情緒抗壓能力。參與小組的家長將接受受過CBT 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提供一共 6 次的介入服務。這些介入措施包括為期兩小時的心理教育工作坊,旨在加強參與者的心理健康知識,並提供具體的CBT 策略,以改善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

new
介入方法及模式︰

香港家庭福利會為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家長舉辦了一個結合了認知行為治療及社交軟件應用的支援計劃,是次研究共招募了87 位參加者。當中44 位為實驗組,獲邀於2023 年5 月至2024年1月期間參與為期6星期的小組活動,並於小組前(前測)、小組後(後測)及小組完結後6 星期(追蹤測試)填寫問卷,共收回41 位參加者的有效問卷。其餘43 位則為對照組,於指定時間填寫與實驗組相同問卷,就各個研究變項進行兩組比較。

研究採用了7 份量化量表以評估參加者在小組前、小組後及完結後6 星期的情緒抗逆力及相關變項、家庭功能問題、爭執次數、焦慮指數、抑鬱指數、兒童各項問題指數及親職壓力指數,合共18個研究變項。量表包括︰

1.《社會生態抗逆力量表》 (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SERS)

2.《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中的《家庭整體功能正向評定量表》(General Functioning Subscale, GF6+)

3. 關係評估體系之關係品質版 (Network of Relationship Inventory – Relationship

Quality Version) 中的衝突子量表

4. 焦慮程度問卷(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2, GAD-2)

5. 病人健康狀況問卷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2, PHQ-2)

6. 長處和困難問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7. 父母管教壓力量表 (Parental Stress Scale, PSS)

showcase photo showcase photo
xxx
研究結果︰

本研究計劃實施一種新的混合式服務模式,將通訊科技與面對面服務結合,以提升家長的情緒抗壓能力。研究的結果,實驗組參加者在情緒抗逆力、應對能力、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值得注意是,介入措施不僅能即時提升他們的心理韌性,並於小組結束後六週得以維持,顯示能持續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皮爾森相關係數檢驗的結果顯示,兒童的成長發展與家長的精神健康及情緒抗逆力密切相關,,家長的情緒抗逆力和情緒彈性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呈正向關聯。換言之,當家長展現出更積極的情緒狀態時,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相反,家長的抑鬱和親職壓力與兒童的情緒問題、過動指數及朋輩問題成正比,當兒童問題越嚴重,家長承受的壓力也越大。這些結果表明,父母的情緒抗逆力及家庭和社會支持在促進兒童健康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為後續的介入策略設計提供了具體方向。

討論及總結︰

根據研究結果,參加者除了在情緒抗逆力、應對能力、家庭支援和社會支援等方面取得顯著改善外,還有幾個變項未顯示出顯著的提升。其中,焦慮指數雖然在前測與後測和追蹤測試中有邊緣顯著性,但並未達到統計顯著的標準。這可能是因為焦慮指數的變化較為緩慢,參加者在面對焦慮時需要更多時間和支持來調整心理狀態。

另一個變項是兒童情緒問題指數,儘管在某些測試中顯示出改變,但相對於其他變項的改善幅度較小,此情況可能與兒童情緒問題的根源更為複雜有關,涉及家庭以外的多重因素,例如是環境、學校及社交圈子的影響。

此外,家庭功能問題雖然有顯著性減少,但效果較小,有可能是由於家庭功能的改善需要時間,且受到持續的外部壓力影響,特別是家庭成員間的長期互動模式不易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組結束後的追蹤測試中,家庭支援有邊緣顯著性減少,此情況或與小組活動結束後缺乏持續的支持和互動相關,導致家庭成員未能維持之前的支持程度。

綜合而言,這些未改善的變項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時間因素、外部環境的壓力、個體差異以及持續支持的缺失。變化往往需要時間方能顯現,許多心理及行為改變並非即時可見,特別是在焦慮及情緒調適方面尤甚。此外,參加者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同時面對其他壓力源,例如工作、學校或人際關係問題。這些外在因素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焦慮水平和情緒狀況。

針對上述未見改善的變項,日後可考慮以下方向性建議:首先,設計專門的焦慮管理工作坊以改善焦慮指數,向參加者教授具體的應對策略和技巧,並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其次,在兒童情緒問題方面,建議發展針對兒童的情緒支持計劃,包括遊戲治療或情緒識別活動,幫助他們更理解自己,更有效管理情緒。此外,建議可嘗試

透過定期的家庭會議和溝通技巧訓練,強化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以改善家庭功能。

與此同時,亦可考慮利用資訊通訊科技(ICT)元素,如Zoom小組,來促進參加者之間的持續交流和支持。這類型的虛擬平台不單能夠提供靈活的參加方式,還能讓家庭成員在舒適的環境中分享經驗和挑戰,進一步增強社會支持。

showcase photo showcase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