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混合服務模式實證研究及實務手冊︰「2023-2024 開心星期五」親子遊戲活動計劃

手冊連結

計劃源起︰

遊戲不僅僅是娛樂消遣,亦是個人成長發展重要的部份。遊戲不單可幫助個人在認知、社交、情感和身體各方面的全面成長,還能培養個人在逆境中的復原能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尤其對兒童來說,遊戲有助建立人際關係、增強個人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克服創傷,並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家長了解遊戲對兒童成長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鼓勵家長陪伴兒童進行親子遊戲,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特別為區內育有年齡介乎6 至12 歲兒童的家長提供兩節家長培訓班,每節兩小時,讓家長學習親子遊戲基本技巧;完成課程後,中心會安排家長和子女一同參與為期四週、每週兩小時的親子遊戲時段,並安排專業社工在旁觀察及提供回饋,讓家長可以練習所學技巧之餘,亦可與子女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

綜觀眾多有關親子遊戲治療相關成效研究報告,主要研究對象都是西方國家人士為主,香港本地研究則寥寥可數。因此,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藉着是次活動,收集相關數據資料以了解親子遊戲對親子關係、家長對遊戲信念、家長管教效能、情緒管理各方面的影響。

理論框架︰ 

遊戲治療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一個完整治療系統,它不僅是建立關係的技巧應用,而是一種哲學,相信兒童具有內在追求成長和成熟的能力,也是一種深刻持久的信念,相信兒童能夠有建設性地自我導向、自主、自我管控,從而產生更正面積極的行為。

遊戲治療更是一種態度,相信兒童具有自決及自我調控的能力,邁向更高獨立性,追求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和自我提升。遊戲治療目標是能夠釋放兒童內在導向、建設性、向前邁進、創造性和自我療癒力。一般遊戲治療是由專業人士,透過特定類型的玩具(包括生活性、發洩性、創作/表達性等),讓兒童在遊戲中實現生活經驗,表達或發洩情緒及發揮創意,配合遊戲治療技巧運用與兒童進行。

華人社會傳統的親子關係強調孝道及父母對孩子的紀律和控制。隨著資訊科技發達,電子書盛行,加上疫情期間兒童被迫在家中網課等因素,令兒童接觸電子產品機會大增,對於一向重視學業成績的華人父母,要避免子女接觸電子遊戲是當今育兒的一大挑戰。父母往往為阻止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產生很多衝突,影響親子關係,令父母育兒壓力大增。

有鑑於此,有別於傳統親子遊戲治療強調以非電子遊戲、非桌遊作治療工具的遊戲治療,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是次活動刻意加入兒童經常接觸的遊戲元素,例如桌遊(如飛行棋、大富翁)及電子遊戲(如Switch 遊戲或實境技術(AR)兒童運動)等活動,讓家長暫時放下學習要求,與子女共同享受遊戲的樂趣之餘,並嘗試將學到的親子遊戲治療技巧,實踐在不同形式的遊戲當中,以應對因應遊戲形式不同而可能出現的情況。

showcase photo showcase photo
介入方法及研究設計︰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為就讀幼兒園至小學學童及其家長舉辦了「2023-2024 開心星期五」親子遊戲活動計劃小組,是次研究招募了62對親子作為實驗組參加者,他們獲邀請於2023年7至8月或2024年3 至5 月期間參加2 節家長培訓工作坊及4 節親子遊戲時段,並由父母於小組前(前測)及後填寫問卷(後測),共有61 對親子出席活動和完成問卷調查。為評估活動小組的有效性,機構另外招募了58對親子作為對照組參與者,並完成與實驗組相同的問卷,當中54份為有效樣本,就各個研究變項進行兩組比較。

研究採用了6 個量化量表以評估參與家長在育兒技巧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家長對遊戲的看法、親子關係、家庭功能問題、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及積極情緒狀態,包括︰

1. 自我效能感問卷—家長職責 (Self-Efficacy for Parenting Task Index, SEPTI)

2. 父母遊戲信念量表 (Parent Play Belief Scale, PPBS)

3. 情緒調節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 ERC)

4. 親子關係量表(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Scale, C-PRS)

5. 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中的家庭整體功能正向評定量表(General Functioning Subscale, GF6+)

6. 兒童積極與消極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for Children,PANAS-C)

showcase photo showcase photo
研究結果︰

是次研究採用量化研究,以實驗組及對照組前測、後測數據作對比分析,並以質性研究(主要以半結構化焦點小組訪談形式進行) 及活動評估問卷作補充性分析。結合兩種不同研究方式進行相互驗證,可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綜觀上述研究結果,是次親子遊戲治療小組,無論對家長、子女以及親子關係各方面都有顯著的效益。家長方面,從量化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家長在參與親子遊戲治療培訓及遊戲日後,在紀律管教和情感支持的自我效能感皆有所提升。這恰好與家長於質性研究中焦點小組提及有關「與子女訂立規則並堅定執行」和「陪伴在側或從旁協助,有助提升孩子跟從規則的意願」互相呼應,這可能與家長於培訓班及遊戲日學習並反覆練習「設限」技巧有關,對紀律管教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有所增加。

子女方面,量化結果顯示子女出現情緒消極和不穩定情況顯著減少及展示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正如家長於活動評估問卷中表示,與子女進行親子遊戲是充滿愉悅的回憶,活動讓家長反思過往管教方式是否過於嚴厲或不合時宜,多了考慮子女是否感到快樂,以及管教方式會否影響子女表達情緒或想法的能力。可能因家長對子女情緒的關注提升,加上親子遊戲治療強調多反映子女情緒和感受,不加以批評,對於子女負面情緒應對提供新出路,家長情緒因而有所調節,減少在情緒激動下對子女作出衝動行為(如責難、懲罰等),因而對子女造成傷害或產生負面情緒。當孩子感受到安全及被接納,自然較少出現消極情緒或不穩定情況,並能更好調節情緒。

親子關係及家庭功能方面,實驗組參與親子遊戲治療後,親子親密度有顯著提升。由於家長與子女情緒管理能力提升,減少雙方因情緒激動而產生磨擦,而家長管教自我效能感提升,亦有助有效執行一致性的規則,讓孩子容易跟從和遵守,減少偏差行為出現及情緒不穩定性,形成良性循環,提升親子的親密度和增強依附關係,間接對整體家庭功能亦起正面的影響。

討論及總結︰

從上述結果可見,親子遊戲治療可為家長提供一個可行的方向,既可改善親子關係,亦為父母增添育兒的新技巧,增強家長管教自我效能感。但是,教養子女從不是父或母親其中一方單方面的責任,需要雙方配合,若家長雙方對育兒方向持不同方向和態度,只會讓子女無所適從,更容易出現行為及情緒問題。

兒童使用電子產品作學習媒介及消閒娛樂已成為大趨勢,是現今世代兒童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家長需要不同的育兒技巧來幫助他們應對,以及避免兒童過度沉迷電子遊戲的同時,亦可容讓家長與子女無負擔地進行不同形式的遊戲,享受優質親子時光,增進情感的連繫。有鑑於是次研究成效顯著,可見引入非傳統遊戲治療所使用的玩具(如電子遊戲、實境技術(AR) 遊戲及桌遊等),亦是可行。因此,研究團隊認為該活動值得在社區推廣,以惠及更多家庭。

showcase photo showcase photo